巨头繁荣市国股科技的美背后危机撑起暗藏
说真的,现在的美国股市就像是一个被科技巨头们扛在肩膀上的巨人。我从事金融分析这么多年,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夸张的集中度。英伟达这家公司简直成了市场的"顶梁柱",它的市值居然超过了4万亿美元!这相当于整个标普500指数的8%啊。要知道,我办公室里那本发黄的金融年鉴里,可找不到任何一家公司在过去35年里有这样的统治力。 现在的市场就像是在开一场科技公司的狂欢派对。除了英伟达,还有9家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巨无霸企业。我数了数,除了巴菲特老爷子的伯克希尔·哈撒韦,清一色都是科技公司。微软和苹果就像两个"3万亿俱乐部"的常驻会员,谷歌和Facebook则在"2万亿俱乐部"里觥筹交错。就连特斯拉这个造车的,也非要给自己贴上科技的标签。 这让我想起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,那时候人们也在高喊"科技为王"。但跟现在比起来,当年的市场集中度简直就像是儿戏。现在的投资者,特别是那些买指数基金的普通人,几乎都在被动地重仓这些科技巨头。赚钱的时候确实很爽,但这种失衡的状态总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情形。 今年标普500的表现简直就像坐过山车。4月份因为特朗普政府那个1930年代以来最高的关税政策狠狠摔了一跤,结果转眼间又靠着科技股爬了上来。我仔细研究了数据,发现信息技术板块贡献了标普500超过一半的涨幅,再加上通信服务板块,这两个科技相关的板块居然包揽了总回报率的70%! 更夸张的是个股贡献。英伟达一家就占了26.2%,微软21.6%,Meta9.8%...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积木游戏,现在整个市场就像是用几块超大积木搭起来的塔,看着壮观,但稍微碰一下可能就会轰然倒塌。 说实话,英伟达的崛起确实有其道理。在AI这场军备竞赛中,它就像是个卖铲子的——科技巨头们挖AI的金矿,它靠卖工具赚得盆满钵满。Alphabet、微软这些公司今年计划投入40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,大部分都花在AI基础设施上。连电力公司都跟着沾光,毕竟这些AI数据中心耗电量惊人。 但问题在于,现在的估值已经完全超出了合理范围。就拿Palantir来说,这家公司的市盈率高达570倍!我们办公室的实习生算了算,这意味着投资者要等570年才能靠公司利润回本。这让我想起2000年那只著名的袜子玩偶Pets.com,虽然现在这些公司确实能赚钱,但过高的估值同样危险。 对比1999年的数据很有意思。那时候微软虽然是老大,但在标普500中的权重只有4.9%,前五名公司加起来贡献了42.1%的回报率。而现在呢?前五家公司贡献率超过70%!这就像是用更少的支柱支撑着更大的重量,风险可想而知。 我经常告诉客户: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开心,但千万别把运气当能力。当整个市场都依赖少数几家科技巨头时,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,后果不堪设想。我的建议是:一定要做好全球资产配置,股票债券都要有,为可能的市场反转做好准备。毕竟在这个疯狂的市场里,保持清醒比什么都重要。科技股的狂欢派对
失衡的市场结构
AI狂潮下的隐忧
历史的教训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stUSDT强势崛起:DeFi领域的余额宝惊艳登场
- 深度剖析dYdX:解锁风暴下隐藏的价值密码
- 加密市场周报:富达入场ETH ETF竞赛,Trader Joe遭遇安全危机
- 游戏革命来临:Starknet如何重塑区块链游戏生态
- 加密市场新思考:我们为什么依然看好结构化机会?
- Solana生态项目全景扫描:谁在引领区块链创新浪潮?
- 以太坊上演过山车行情:11.14市场惊现戏剧性反转
- 比特币ETF热潮:一场即将改写加密历史的资本盛宴
- 以太坊用户活跃度逆势飙升:为何价格还没跟上节奏?
- Arweave网关:打开永久互联网大门的钥匙
- 香港金融科技周释放Web3.0新信号:散户投资者、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的破局之路
- 以太坊生态强势复苏,BRC-20赛道热度不减
- 比特币暴涨狂欢:400点利润轻松拿下!
- OpenAI权力地震:一场注定爆发的科学家起义
- 一个操盘手的早晨:从手忙脚乱到盆满钵满
- 以太坊2,000美元的心理战:这次能站稳吗?
- 当牛市悄然来临时,我们该如何聪明地布局?
- SHIB币的春天何时到来?观察市场动向的关键时刻
- Solana生态安全实战:从黑客攻击案例看区块链安全防护之道
- Plasma复兴之路:从支付王者到ZK加持的进化论
- 搜索
-